
标题:“野路子”如何培育奥运冠军?——聚焦青少年体育培训热潮
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林德韧、李丽、王君宝、马锴报道
长期以来,我国奥运代表团的精英运动员多出自“业余体校—省市专业队—国家队”这一人才培养体系,而“野路子”的体育培训机构似乎与“培养奥运冠军”的目标相去甚远。
然而,随着体育培训业的蓬勃发展,“民间高手”的水平逐步提升,在一些项目中,“野路子”培养出的选手正逐渐崭露头角,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
尽管体育培训业作为新兴行业,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尚未能与体校系统匹敌,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体育技能培养,训练手段和设备不断升级,民间体育培训机构培养运动员水平的“天花板”有望被不断突破。
跨越鸿沟,“业余”向“专业”迈进
2025年,第十四届广东省运动会击剑比赛中,深圳队取得2金1银3铜的佳绩,而该队48名队员中有45人来自民间体育培训机构万国国际击剑运动中心。这些高水平的“业余选手”让“专业”与“业余”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。
除击剑外,棒垒球、冲浪、攀岩、冰球等项目也纷纷尝试将目光转向民间培训机构,希望通过社会力量扩大选材范围。
冲浪作为2025年东京奥运会新增比赛项目,国内体校系统很少有冲浪专项人才的培养。因此,在组建国家队时,社会力量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选择。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四海表示,组建国家队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,而是将动员社会力量,通过企业、市场、俱乐部等途径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。
事实上,早在2004年,天星调良马术俱乐部就与湖北省体育局签约,代表湖北场地障碍马术队参加国家级赛事。从冰球等项目的选拔实践来看,体制外存在着大量有潜力的苗子,如果给予合适的发展环境,这些苗子将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库。
转型中的选材
尽管社会培训机构已向前迈出一步,但从整体来看,其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能力仍显不足。
作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来源,体校系统依然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支柱。然而,由于体校学生需承受高强度专业训练,导致很多家长不愿将孩子送入体校。北京市东城区体育局副局长马力表示,体校“招生难”导致的体育人才基础薄弱在某些项目上已有体现。
传统的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,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模式也必将经历转型期。一方面,传统体校需破除“重体轻文”的固有印象,吸引更多生源;另一方面,社会培训机构需全面提升训练水平,培养更具竞争力的竞技体育尖端人才,以弥补传统体育人才库的萎缩。
可期待的“蓝海”
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表示,需要打开“体制外”向“专业队”输送人才的通道,这将极大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,并有助于解决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储备问题。
钟秉枢说:“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看待体育,选人用人不能局限于原有体育系统的运动队或职业队,应放开所有社会组织,只要构建好比赛形式和体系,公平地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赛。”
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刘扶民也表示,家长们不愿将孩子送入体校,如果很多苗子都是在校生,一边训练一边学习,既能减轻国家负担,又能提高文化素质,更能理解教练的战略战术。他认为,将来会有更多运动队与俱乐部共建。
刘扶民说:“国家队等优秀运动队的选拔,除了体校以外,还应包括学生、俱乐部会员,让他们在一个大平台上同场竞技,这对社会是个鼓励。”
构建一个开放式的选拔系统,让“所有人都有机会参赛”,将为体育培训机构带来一片“蓝海”,同时也让体制外运动员进入国家队成为现实。
022-6258864
15052296574